歡迎光臨「探索科學」文理補習班~~~
招生對象:國一生物班、國二理化班、國三科學素養班、小一~小六國小科學素養班、寒暑假活動營隊及科展指導班。

看到彈珠汽水爆炸傷人的新聞,同時想到近年來多次研究有成的乾冰汽水。因此藉由此題,談談兩個同為自製的「汽水」,其背後是否安全?如何自製?以及相關的科學原理?

 

「彈珠汽水」主要以檸檬酸和碳酸氫鈉化合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來做為汽水中的「氣」。若其中再加入糖、香料等物質,則可自製成汽水。

化學反應式:

2C6H8O7 + 3NaHCO3 → C6H5Na3O7 + 3CO2 + 3H2O

由計算莫耳濃度的計算可知(國二下自然第一章),若以19.2克的檸檬酸(C6H8O7)和15.2克碳酸氫鈉(NaHCO3)混合,可以製得13.2的二氧化碳(CO2)。

 

「乾冰汽水」不需化學反應,因為乾冰就是二氧化碳,它是-790C之下凝固的二氧化碳固體。因此只要將乾冰加入糖水中,就可製得汽水。也許很多人也有過經驗,就是園遊會中冒著白煙與泡泡的乾冰汽水,但是喝起來一點「氣」也沒有,又是原因為何呢?

由於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溶解於水中的溶解度很差,因此任其昇華變成氣體的情況下,實質溶解於水中的量是非常少的,所以此種作法的乾冰汽水是喝不到有「」的。

若是將乾冰放入密閉的寶特瓶中,由於昇華的二氧化碳將瓶內的壓力大大的提升,提高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國二上自然第二章),以此製得的汽水才喝得到「氣」。又因為氣體在低溫下的溶解度較佳,因此以冰水或放在冰箱製得的乾冰汽水,汽水中的含氣(二氧化碳)量會更多(國二上自然第二章),所以喝起來會更嗆更辣。

以下提供二氧化碳在不同的溫度下,在100克的水中其溶解量為何,從中即可發現溫度對於氣體的溶解量其影響是蠻大的。

 

溫度        00C         100C         200C          600C

體積(公升)   0.1713     0.1194       0.0878       0.0359

註:二氧化碳的密度為0.00198cm3/g

在得知了以上的學理,那麼要準備多少的水、多少的乾冰、多大的瓶子等等問題,其實才是重點。因為太多的乾冰,昇華後的氣體若在寶特瓶內產生壓力太大,有可能將瓶子炸開,到時候美味的乾冰汽水,變成了汽水炸彈,這下子冰箱或家裡,可有得刷洗一番了!

 

 

探索科學 2016/10/26

 

小探探帶你去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一~小六的課程表

 

G1課程表.jpg

G2課程表.jpg

G3課程表.jpg

G4課程表.jpg

G5課程表.jpg

G6課程表.jpg

 

 

 

 

 

 

 

 

 

 

 

 

 

 

 

 

 

 

 

 

 

 

 

 

 

 

 

 

 

 

 

 

 

 

 

 

 

小探探帶你去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告~

10/9(日)~10/10(一)適逢雙十連續假期,本班停課。

小探探帶你去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念澄清~磨平的輪胎無損摩擦力

 

適合閱讀年齡:小三以上

相關科學知識:摩擦力、兩力平衡、面積、作用力、壓力

 

何謂摩擦力?

簡單的說,摩擦力就是影響東西移動時的阻力。例如以1公斤重的力量推一張桌子,桌子仍然靜止不動,則桌子和地面的摩擦力就是1公斤重。因為桌子仍為靜止,因此該摩擦力又稱「靜摩擦力」。如果改以2公斤重的力量推桌子仍然靜止,則摩擦力則為2公斤重,我們也可以用「兩力平衡」的觀點來視之。

 

摩擦力和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如果將一個表面材質都一樣,但是面積大小不同的東西,先以較小面積和地板接觸來推動,然後再以較大面積和地板接觸來推動,哪一個接觸面積產生的摩擦力較大呢?一般我們都會直覺的回答:較大面積的摩擦力較大,但其實是一樣的。因為摩擦力大小和接觸面積大小無關,只和接觸面的材質、物體的重量和推動的力量有關。因此當同一物體時,重量是相同的,又表面材質一樣、推動的力量又一樣,因此摩擦力相同。

 

觀念大考驗

一、既然接觸面大小無關摩擦力,那麼汽車輪胎有無凹凸紋路,摩擦力相同嗎?如果相同,為什麼胎紋磨平了,我們都覺得行車會很危險?胎紋的作用又是什麼?

答:1.輪胎有無凹凸紋路,表示接觸面積的大小不同,因此和地面產生的摩擦力的確相同。這可以解釋賽車的輪胎是平面的(又稱光頭胎),但不用擔心摩擦力太小的問題。

2.輪胎磨平了,一來表示輪子變薄了,爆胎的可能性增加。二來車子行走在不同的路面條件上,因此胎紋有其他的功能在。

3.胎紋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功能是排水。因為當地面有水時,改變了接觸面的性質,因此大大的降低輪胎和地面原本的摩擦力,這時候胎紋可以發揮排水的功能,減少車子打滑,回復原本應有的摩擦力。

另外橡膠質的輪胎極富彈性與形變能力,因此胎紋可以在不同凹凸路面中和地面緊密的嵌合,發揮更為牢固的抓地力。如果胎紋磨平了或輪胎沒氣了,輪胎和地面的摩擦力也會因此受到一些改變。

 

 自我練習思考:

1.以10公斤重的力量推車子,車子保持不動,此時車子受到的摩擦力為何?

2.腳踏車輪胎有氣或沒氣時,輪胎和地面的摩擦力一樣嗎?為什麼沒氣的輪胎騎起來比較費力呢?

 

探索科學 2016/10/24 

文章標籤

小探探帶你去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卡」?

「卡」,又稱為卡路里(calorie),是從英文至翻過來的名詞,是熱量的單位,可以用來表示物質含有多少熱量。

 

「卡」和「大卡」,大不同?

常在電視節目、廣告、甚至新聞報導中,聽到某某食品含有多少「卡」的熱量,常常讓我質疑報導者專業素養,甚至懷疑他的基本國民科學指數。的確,卡是熱量單位,但如同重量單位公克一樣,若1000公克我們會說1公斤,如同長度單位公尺一樣,若會有1000公尺我們則說1公里。而1000卡我們則說「1大卡」或「1仟卡」,因此「卡」和「大卡」兩者相差一個字,卻相差1000倍。也許很多人已經知道,但是往往在講述時,常常忽略「大」字。因此造成「一碗飯有300卡」、「一份大薯有400卡」等離譜的說法,因為光1、2顆飯粒,就差不多是300卡了。也許說的人不強調大卡,聽的人也會懂,無須大驚小怪的。但以科學的觀點,這是國民基本科學須知,不得不提出糾正。就像你會說從台北到高雄要3、400公里,不會說成3、400公尺的道理是一樣的。

 

一個人一天需要多少卡路里?

每人每天需要約2500大卡的熱量,女生或小孩又會略少一些。如果是運動員或是勞動者,則可能需要3000大卡或更高的熱量。每1卡的熱量可以使得1公克的水,溫度上升1度C,因此2500大卡的熱能,可以使25公斤的水,從0度C加熱到沸騰(100度C)。也可以使大約15公斤的鐵塊,加熱到熔化。依此觀點來看,我們每天吃進體內的熱能是很可觀的,而且還是天天需要,以維持基本的生理機能。

 

觀念大考驗

一、我們每天吃進體內那麼多的熱能,都跑到哪裡去了呢?

答:維持體溫。我們是恆溫的動物,為了維持體溫的恆定性,因此必須大量消耗熱能。就好比熱水瓶若要維持一定的水溫,必須一直插著電源,隨時控溫或加熱。因此就算我們整天不活動躺著看電視或睡覺,也大概需要1200~1500大卡的熱量。

二、熱能也是一種能量嗎?還有其他單位來表示嗎?

答:1.是的。能量除了有熱能,還有不同的形式,如光能、電能、磁能、位能、核能等。

2.同為熱能的單位還可以用「焦耳」來表示,焦耳是能量的公制單位,而每1卡約等於4.18焦耳。

 

自我練習思考:

1.不是恆溫的動物,也會像我們一樣需要那麼多的熱能嗎?想一想,蛇、蛙、甲蟲…,為什麼?

2.醣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等六大營養素中,哪些可以轉換成熱能?相同重量之下,其中哪個的熱能又是最高?

 

探索科學 2016/10/24

文章標籤

小探探帶你去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臭氧層?

臭氧(O3)是氧氣(O2)的同位素,是一種具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臭氧主要集中在距離地表20~30公里的高空中,因此我們將他稱為臭氧層。因為臭氧可以吸收來自太陽光中對人體有害的短波紫外線,免除生物被紫外線侵害的危險,因此顯得格外重要。

臭氧雖然可吸收紫外線,但可視為「毒氣」,即使暴露在0.1~1PPM中,就可能讓人感到頭痛和刺激呼吸道。臭氧本身活性很強,在常溫下就可以分解成氧氣,因此常被用來殺菌。

 

臭氧的殺手~氟和氯

含有氟氯碳化物等東西,經使用後分解出含氯或氟的氣體。當這些氣體來到臭氧層時,會和臭氧結合,也就是破壞臭氧層,因此成為臭氧的殺手。當臭氧被破壞後數量變少時,臭氧層就會變得稀薄,我們則將他簡化說成「破洞」。

世界各國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了解這個問題,所以做了一連串的補救措施。冷媒的革新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另外我們也應該從生活中,儘量避免使用含有氟氯碳化物的東西,例如噴霧劑(如泡沫髮膠)、PU發泡物等。

是否在了解了臭氧破壞得原凶後,驚覺怎麼沒有二氧化碳呢?因為二氧化碳根本和臭氧層的破壞一點也沒有關係,而是和溫室效應有所關連。

 

二氧化碳影響什麼?

溫室效應的原凶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天然氣和沼氣),其中二氧化碳大多從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和工廠燃燒後排放的廢氣而來。令人訝異的是,大多的甲烷則從牛隻放屁或排泄物的發酵而來,因此養牛大戶的美國、澳洲,才真的溫室效應的最大兇手,但是他們都不太感說明白,講清楚。

 

觀念大考驗

一、地球臭氧層的破洞為什麼大多在南北兩極的地方?

答:因為南北兩極的溫度較低,會使得臭氧的破壞加劇,因此相對上在赤道附近的國家,較沒有臭氧層破洞問題的困擾。反觀紐西蘭、澳洲、北歐國家等受臭氧層破壞的影響則較大。因此這些國家人民罹患皮膚癌的比例比其他國家大很多,這和紫外線太強是有所關係的。

 

自我練習思考:

1.標榜臭氧殺菌的洗衣機,以什麼方式來殺菌?為什麼?

2.臭氧層破洞真的是指大氣層破了一個洞嗎?為什麼?

 

探索科學  羅柏風  2016/10/24

文章標籤

小探探帶你去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